您的位置首页  广州生活  男女

六一专刊|大数据时代未成年人隐私保护教育亟待加强!

本文看点

1. 大数据背景下未成年人隐私保护面临新难题

2. 未成年人隐私保护情况问卷调研结果

3. 家庭如何开展隐私保护教育

(一)你是否经常收到“智能”广告

下面的经历是否似曾相识?刷朋友圈时看到这样的广告,或者收到类似邮件、短信:

微信广告

张阿姨的孩子刚过12岁生日,张阿姨在朋友圈里发过同学聚会时别人家的乐高积木,还表示孩子肯定很喜欢。这店名也眼熟,就在自己单位旁边,周末可以去看看。

晚上回家,孩子主动献殷勤,手机一举正是同一家店几乎一样的广告,只不过口吻更亲近儿童。张阿姨顺水推舟答应购买,母子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

你或许会感叹广告推送的智能化,如此及时且“量身定做”,这是厂家获取了家长和孩子的个人信息之后进行分析的“智能”结果,通过家长和孩子微信可判断亲子关系,孩子的个人资料(生日)、朋友圈内容等也被分析啦。

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来源:网络)

在所有人的线上数据都会被采集分析的时代里,频繁的“巧合”离不开你无意间泄露的信息。

除非被特意针对,普通的个人信息被采集并不会造成什么损失,反而会提供方便。但至少,应该让面对屏幕的孩子知道,他/她正被“盯着”;至少应该培养他们保护隐私的意识和能力。家长和孩子都应该警醒:在越来越透明的大数据时代,要尽可能地保护自我身份的安全。

(二)加强未成年人隐私保护教育迫在眉睫

1.“大数据”时代新的隐私保护难题产生

大数据在金融、医疗、人工智能等领域广泛应用,在带来巨大价值的同时,也对隐私保护发起了挑战。大数据以信息的获取与使用为基础。在个人生活与大数据密不可分的今天,个人信息不可避免地被纳入数据网络中,成为数据分析的对象。 手机定位、照片视频、社交账号、社群登记、纳入物联网的日常用品等都存在泄露个人信息的可能,个人信息侵犯案件层出不穷,贩卖个人信息已然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

手机定位的威胁(来源:网络)

2.未成年人成为无辜的隐私泄露受害者

如今社交网络娱乐盛行,未成年人通过社交媒体分享生活照片,分享定位,扫描陌生二维码或链接、蹭免费Wifi等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案件数量急剧上升,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人身安全威胁与经济损失隐患,却浑然不知!

另外,由于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不被视为独立的行为个体看待,社会对其隐私的尊重与保护力度不足。缺乏相关知识的大众甚至其家长都可能成为孩子隐私泄露的“帮凶”。一桩桩一件件触目惊心:

  • 2016年8月,山东高考录取新生徐玉玉遭遇电信诈骗,被骗9900元后心脏骤停死亡。

  • 2014年12月,衢州龙游县杨女士的孙女险遭诱拐。人贩子通过女孩母亲的微博或微信掌握了小孙女的照片、姓名等信息。

  • 2017年5月,四川绵阳市公安局破获一起教体局学生学籍信息泄露案件,牵涉出一条黑色产业链:黑客团伙入侵各大知名网站、教育管理系统窃取学生信息,中间商团伙将之加价贩卖给有需求的院校和课外培训机构,用于招生推广、营销。专案组查获多个省份的学生学籍信息800余万条,该学籍信息包含公民个人信息内容详尽细致。

2016年8月,山东高考录取新生徐玉玉遭遇电信诈骗,被骗9900元后心脏骤停死亡。

2014年12月,衢州龙游县杨女士的孙女险遭诱拐。人贩子通过女孩母亲的微博或微信掌握了小孙女的照片、姓名等信息。

2017年5月,四川绵阳市公安局破获一起教体局学生学籍信息泄露案件,牵涉出一条黑色产业链:黑客团伙入侵各大知名网站、教育管理系统窃取学生信息,中间商团伙将之加价贩卖给有需求的院校和课外培训机构,用于招生推广、营销。专案组查获多个省份的学生学籍信息800余万条,该学籍信息包含公民个人信息内容详尽细致。

可见,未成年人个人、监护人、各类掌握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机构都可能成为信息泄露的源头。

这些令人后怕的案例背后,是从孩子触网便开始滋生的安全隐患。我们——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研究团队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展开“大数据背景下未成年人隐私保护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三)面向家长和未成年人的问卷结果

为了解未成年人隐私保护教育现状,并为现存问题提出对策,我们做了相关的问卷调查。设计了两份问卷:一份面向家长,了解家庭隐私教育现状;另一份面向初高中阶段的未成年人,了解未成年人所受隐私教育现状及其与未成年人隐私意识、未成年人隐私保护习惯的关系。两份问卷独立发放,关于隐私教育现状的问题基本一致。下表为两份问卷涉及的主要问题:

两份问卷通过问卷星于2020年1月17日发布,截至1月29日,共收集到181份有效的家长问卷,107份有效的未成年人问卷。(我们知道样本量不多,所以需要大家的帮助呀!详见文末。)

未成年人在判断一些行为是否危险时,做出了如下选择:

未成年人对可能泄露隐私的行为的危险程度的认识

由原始数据分析可知,未成年人对隐私泄露的危害有片面了解。大多数未成年人清楚“点开陌生链接”有危险,但对“连接免费WIFI”和“一直打开手机定位”的危害了解较少。

“一直打开手机定位”带来的隐私泄露相对隐蔽,需对手机定位信息予以加工处理才能得到活动轨迹等隐私信息,因此未成年人可能忽视其潜在危险;未成年人有限的理解能力和知识面也许妨碍了未成年人对WIFI原理的理解,对“连接免费WIFI”的危险程度认识不足。

虽然未成年人当前的隐私保护能力不太乐观,但数据显示,家长的合理教育对孩子们的隐私保护意识影响很大。下表显示了家庭隐私教育与未成年人隐私保护习惯是否强相关:

家庭的隐私保护教育不应仅限于告知,而是要不时提醒、定期督查。未成年人心智发展尚不成熟,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未成年问卷与家长问卷中隐私教育现状对比

图中“未成年人”表示“认为自己被家长或学校提醒过这一习惯的未成年人占未成年人样本的比例”,“家长”表示“认为提醒过子女这一习惯的家长占家长样本的比例”。

对于“设置社交账号访问权限”、“不要一直打开手机定位”“不能扫描陌生二维码”“不要连接免费wifi”“认真阅读APP使用条款”这些隐私保护习惯,认为自己被家长或学校提醒过的未成年人所占比率,低于认为提醒过子女这些习惯的家长所占比率。不难看出,家长的提醒效果有折扣,这也体现了未成年人的意识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会伴随遗忘,需要被反复提醒。未成年人的隐私保护教育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以上只是部分研究成果,希望籍此警醒尚未意识到未成年人个人隐私保护重要性的群体,家长、孩子、全社会都应重视未成年人隐私保护问题!

(四)家庭开展隐私保护教育建议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未成年人出生、成长的首要人生阶段,在家庭开展隐私教育能够从小培养孩子们的隐私保护习惯,作为未成年人隐私保护教育中最为前端而重要的一环,我们对家长提出以下建议:

1. 将大数据时代隐私保护教育知识融入日常交流。传输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常识,并有针对性地与孩子就大数据背景下新型隐私泄露案例开展讨论,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使未成年人的隐私保护知识、隐私防范意识得到及时更新和补充。

2. 对于拥有可联网电子产品的未成年人,经常询问其使用情况,并对错误做法进行纠正。比如:询问孩子如何应对来源陌生的电话、如何处理垃圾短信及诈骗信息,如何处理手机自动弹出的广告等,对未成年人的互联网使用行为适时引导。

3.协助未成年人设置强密码、安装网站过滤软件、使用防病毒软件的“上网管理”功能模块。给孩子的网络环境设置白名单以及控制实际用网的时间等方式,为未成年人隐私保护设立屏障。

4. 家长应加强学习,以身作则,反思自身的隐私知识与隐私保护习惯,提高自身应对网络安全风险的能力。特别是对实施隔代养育的家庭,监护人更有必要提升隐私意识,共同抵御网络安全风险。

5. 如有出现隐私侵犯、网络诈骗等事件,监护人应与未成年人共同应对,保存证据、守法用法、积极维权。

6. 本次疫情增加了未成年人用网时间,修改考试成绩、网络游戏交易诈骗、“抢红包”插件植入病毒等网络诈骗事件多发,且常伴随个人信息泄露。 监护人需要保管好自己的手机及银行密码,避免未成年人支配大量现金,防止未成年人受骗以及因未成年人操作监护人的手机造成巨大损失的情况。

除家庭之外,学校的课程体系内的安全教育、社会力量对未成年人隐私保护的关注也同样重要。

作为社会力量的一部分,我们希望通过清新明丽的海报向社会传播未成年人隐私保护观念。以可爱的风格和艳丽的色彩吸引未成年人并帮助他们加深记忆。同时通过这种形式激发更多人对未成年人隐私教育的关注度。

海报-隐私教育入课堂

海报-家长如何进行隐私教育

海报-未成年人隐私保护贴士

海报-扫码需谨慎

( 扫扫试试?)

大数据技术迅猛发展并日益渗透日常生活。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对个人信息资料的隐秘性和安全性构成了威胁。除了以上的问卷分析结果、海报等成果,我们还采取文献分析、模拟实验等方法,在我国未成年人隐私教育现状、中外隐私教育区别等方面开展创新性研究,探究我国未成年人隐私教育的特点与改进点,得出立法、社会、学校、家庭四方面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期年轻一代更为顺利地拥抱大数据时代。

以上展示了我们的部分问卷结果。但我们的有效问卷量并不多,数据收集范围也有所限制。如果您对我们的研究感兴趣,欢迎您和您的未成年子女填写问卷,欢迎转发、留言、分享,让我们携手保护未成年人的网络空间安全!

问卷题目不多~~回答只需一分钟哦。

隐私保护教育: 未成年人问卷二维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