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广州资讯  资讯

未来公益新玩法:国内大咖相约慈善空间共筹慈善信托

距离《慈善法》从立法层面提出“慈善信托”概念,至今已有4年,不少人认为这是一片“蓝海”。 无论是爱心个人还是企业,过往参与慈善的途径,高度集中在“捐赠+资助”模式。慈善信托则带来了全新玩法:将财产委托给受托人,受托人按委托人意愿管理和开展慈善活动。这意味着,每个人无须花多少成本,就能深度参与慈善事业。 比起前者,后者无疑更有吸引力。因此,也有行业人士认为,慈善信托将是国内大众参与慈善的新潮流,同时也将通过撬动慈善活力,推动慈善(公益)组织的发展:资金池大了,更多聚焦社会问题的社会创新就有了资金来源,行动动力。 但过去4年,这一充满想象力的词汇一直在公众面前保持神秘。有慈善基金会负责人说,“第一印象是描绘了伟大蓝图,但似乎并未见井喷式的发展,平时也听得不多”;也有寻常公众认为,听着就像专为超高净值人群设置的专有慈善工具。 问题出在哪里?

模式还未清晰此前,一场由广州市社会服务发展促进会及多家会员单位广东省山海源慈善基金会、汉正家族办公室(广州)有限公司、广东省丹姿慈善基金会等发起举办的“善德萃沙龙第5期:解惑,基金会与慈善信托”,便酝酿着一场关于公益慈善事业的新思考:基金会如何更好地走出既“要钱”又“花钱”的低效和满负荷状态,专注聚焦社会问题。 广东省社会组织总会法工委基金会专业组主任、广州市社会服务发展促进会·基金会与慈善信托专业委员会(筹)召集人胡仕波提出了一个本该实现的理想状态——“小基金会加大慈善信托”。在他看来,大额的慈善信托可以持续支持一家基金会发展多年,帮助其从社会问题的持续探索中找到解决方案。 对于爱心个人或企业家而言,同样有着改变参与慈善事业模式的巨大需求。汉正家族办公室认为,如今国内慈善需求也日益走向多元化,慈善运作的程序和手法也越发复杂和专业。对于关注公益慈善的个体或机构而言,捐钱早已不是最有效的“慈善”。 许多人对社会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探索思路。然而,捐赠的自主性和参与深度不高,如果设立基金会,则又面临成本问题:据悉,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不低于800万,地方性公募基金会不低于400万,非公募基金会不低于200万。 运营成本高,且需要具备专职人员、办公地点等问题,都让希望一展“社会责任”的人们在深入慈善事业的路上望而却步。而慈善信托委托人可与受托人协商确定信托财产规模、期限和终止条件,有完善监管机制,可以更好满足个性化慈善需求的特点,突破了这一难点。 然而,反观现实情况,过去4年慈善信托的体量,并未如人们预想的出现井喷式增长。 据民政部“慈善中国”信息平台数据显示,全国累计备案的慈善信托数量达487单;每一年新增备案数几乎都翻了一番。然而,每一年成功备案的慈善信托总体规模变化不大。 至今,全国累计备案的慈善信托财产规模为32.61亿元,在备案数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可以推断出,每个慈善信托的财产规模越来越小。“即便抛开规模看数量,对比部分慈善信托起步较早的国家和地区,从人口比例而言,国内慈善信托的数量并不多。”胡仕波分析道。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非国内捐赠活力已经充分挖掘。相反,据了解,2016-2019年我国内地捐赠额占GDP总量比例均不足0.2%,公益慈善领域“提质增量”的空间巨大。在此背景下,作为公共福利与社会问题介入的重要角色,慈善(公益)组织正需要及时造血。 在这场行业沙龙上,汇集了基金会、社工机构、社会团体、企业、机构媒体等社会多元角色参与,而大家在慈善信托发展的梳理中发现,目前基金会、信托公司、律所及社会公众等各方对于如何参与慈善信托,仍处认知模糊的现状。 “如果慈善信托得到充分发展,基金会的‘拓圈’也是不可限量的。”胡仕波对此充满信心,但也表示,“我们应该明白当下的发展并不乐观,慈善信托的发展瓶颈值得人们重新关注和思考,更需要多方参与到慈善信托的发展中。” 多方探索寻找答案“慈善信托”是可以值得期待的未来,但如何突破瓶颈也亟需探索。 汉正家族办公室长期关注和投身慈善信托、慈善基金会建设事业,同时也发现慈善信托涉及的多个角色,对于“慈善”与“信托”的融合处于观望态度。隔行如隔山,对于跨界新事物,大多仍站在圈外观察,仍待平台力量或专业机构介入,促进其参与进来。 无论是基金会、信托公司、律所、监管机构及社会公众,还是政府部门,其实大多数对于各自的角色和具体落地执行不够清晰,因此亟需加速融合。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广州市社会服务发展促进会联动各方决定在11月26日于广报中心举办“基金会在慈善信托中的角色定位”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0年会·平行论坛。 “这一主题,恰也是围绕各自角色不清晰衍生出的多个问题,而集中探讨的话题之一。”广州市社会服务发展促进会执行会长郭媛表示。在具体落地过程中,基金会容易在“受托方”和“受益方”的定位中重合。 “这一定位不清晰,一方面可能影响慈善信托的成功备案,同时也不利于基金会在慈善信托落地中发挥精准作用。”汉正家族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认为,“现在的众多相关法律条例复杂,其实也造成影响。” 据介绍,此次平行论坛除了各合作方的主要负责人出席,更邀请了原中国银监会非银司司长、信托制度研究专家高传捷,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窦瑞刚,广东省粤财信托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于健等专家同台做客,试图探究寻找慈善信托的落地答案,挖掘被忽略的发展难题。 “慈善信托的发展并不如人意。”高传捷曾在不同场合表示,慈善法公布 4 年了,为何只有 30 家慈善组织参与慈善信托,这里面有客观问题,也有实际问题,但主要影响慈善组织不参与的原因是什么?他希望,通过平行论坛将相关问题总结落实,与社会多方一起推进政策的调整和落地,呈现一定的成效甚至成果。 值得关注的是,厘清基金会的定位,只是慈善信托发展需要回答的众多问题之一。在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内慈善信托同样因“抗疫”火了一把——在今年上半年,全国22家信托公司共累计发起、设立以抗疫、关爱抗疫工作人员相关的备案慈善信托79单。 另据了解,在这些成功备案的信托之外,更有不少人咨询信托公司是否可以就“抗疫”成立信托。值得深思的是,这些咨询大多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其实也一定程度映射了大众对慈善信托的第一印象,和大多数信托一样,设为“永续”的并不多。 郭媛表示,论坛只是开启社会多方探索慈善信托的第一步,接下来还将在广州市社会服务发展促进会的平台上推动筹备“基金会与慈善信托专委会”,而高传捷、胡仕波等亦对此寄予期望,表示将深度关注及参与,“专委会若能如期建立,未来将撬动社会多方的参与,普及慈善信托相关知识,推动更多慈善信托落地。”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公益各界,广州日报作为本地龙头媒体以及广州市首批慈善空间之一参与其中,推动系列重磅议题在公益慈善行业内形成影响力,通过“媒体+慈善”拓宽多方合作方式,在慈善空间的加持之下与更多社会爱心资源一同助力慈善之城建设。

苏赞 社促会

赵小满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